原來惆悵是這樣的感覺。
這幾天陸陸續續的看見幾篇朋友分享的文章,內容多是講述關於現在影視產業的生態及所謂演員這個職業。
先節錄幾段我滿喜歡的話跟大家分享
「真正的演員在追求人物形象上的美,就讓對藝術創作的追求與嚮往,來決定你是否可以成為一個演員。」
「一但表演成為一項專業,一項職業,最終那將是一段辛苦且時刻與寂寞共處的歷程」
「演員工作最特別的一點是,自己既是創作者,又是藝術作品,也就是說,你自己是畫家,你也是最後那幅被自己完成的畫」
「我說的那些好的演員,並不是指他真的演的好,而是某種奮不顧身、掏心掏肺、專注當下的人,這個行業有時候是看不到產值的,因為令人感動的事情有時比產值更重要,尤其體現在這個小小的圈子裡。」
從大學開始學習所謂真正「表演」的藝術,到現在幸運的能以表演謀生的過程,也已經五年了,這還不包含國中小時期,話劇比賽、短片演出、演說、朗讀、司儀、舞蹈表演等,那些五花八門的表演經驗與學習。廣義來說,我接觸表演這件事情,大概從我讀小學三年級就開始了。
還記得那時候,班導師問了那個下課總坐在位置上搞自閉的孩子:「你要不要參加英語話劇比賽啊!你應該滿有表演細胞的!」
台灣影視產業對於演員的選擇與定義滿奇怪的,
「他model card看起來好像不會演戲」「他不笑看起來嘴唇好厚,不好看」
「他不夠漂亮,不能當女主角」
「他們名氣不夠,會影響到票房,換掉」
以上都是我開始在這行業工作後,親耳聽見或看見他們對演員的評斷,諸如此類的評語不在少數,多數都是著重於演員外在條件和粉絲數量的批判。
但我記得,從我學習表演至今,不管是學校裡老師教的,或是我自己認同的,都是這個演員是否具備''這個角色''的外在形象與內在思想,再來是演員本身的工作態度與演出資歷,這些不才是決定他是否能接下這個角色最重要的依據嗎?
當然我了解商業必須有商業的考量,但相較於其他國家,我怎麼覺得台灣的影視產業,不管是從圈內的導演、製作公司、投資方、casting、經紀公司,或到圈外的廠商客戶、觀眾等,在對於演員的認知和選擇,都較流於世俗且表面。而這在影視產業特別明顯,相較之下,舞台劇好像就比較不會有這樣的問題。
如果導演、製作公司總選擇真正適合的演員,詮釋了一個對的角色;那麼身為觀眾的觀者與投資方、客戶,就能提高他們對於表演藝術欣賞的水準與層次,偶像崇拜也就建立於演員的演技身上;連帶也就影響到經紀公司和casting,在挖掘新人與發演員的時候,能夠挑選出那些真正具有演員特質或角色特質的人。
在這行業裡,我是晚輩中的晚輩,階級大概屬於太平洋中心的後浪,論表演也還有許多能夠進步的空間,而這樣論述大環境的狀態,難免有坐井觀天的嫌疑。但我身邊的朋友及過去我曾合作過的演員,有許多真的都是富有才華、認真負責、且戲感都很好的表演者。卻屢屢因為外表、身高條件、粉絲人數而錯失機會,運氣好一點的,遇到這條路上的伯樂;而運氣不好的,只能死撐著尋覓各種機會,直到心徹底死了的那一刻。
當然,我上述講的所有關於演員的言論,都是在為那些真正喜歡演戲,致力於表演並期望它能成為一項專業或職業的演員叫屈,如果只是想紅當偶像明星superstar 或是認為演戲很簡單不用進修的人不在此列。
對了,
小三那年的英語話劇比賽,我記得老師挑了「嫦娥奔月」來當劇本。
我就扮演了一個非常困難的角色。
沒錯,就是飛不上月球胖嫦娥⋯
而且還得了優勝呢。(燦笑)
#演員 #朱宏章 #演員筆記30篇 #巫建和